译文
杜鹃声声,又来向人们报道春时光景即将逝去。惜春人更是想将那残花折下,挽留点点春意。不料梅子青时,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。看那庭中的柳树,在无人的园中整日随风飞絮如飘雪。
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,细弦能够诉说出极致的怨恨。天不会老去,爱情也永远不会断绝。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,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。中夜已经过去了,东方未白,尚留一弯残月。
注释
千秋岁:词牌名。
鶗鴂(tíjué):即子规、杜鹃。《离骚》:"恐鶗鴂之未先鸣兮,使夫百草为之不芳。”
芳菲:花草,亦指春时光景。
永丰柳:唐时洛阳永丰坊西南角荒园中有垂
这首《千秋岁》写的是悲欢离合之情,声调激越,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。
上片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托、暗示美好爱情横遭阻抑的沉痛之情。起句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,诏告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。源出《离骚》“恐鶗鴂之先鸣兮,使夫百草为之不芳。”从“又”字看,他们相爱已经不止一年了,可是由于遭到阻力,这伤情却和春天一样,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。惜春之情油然而生,故有“惜春更把残红折”之举动。所谓“残红”,象征着被破坏而犹坚贞的爱情。一个“折”字更能表达出对于经过风雨摧残的爱情的无比珍惜。紧接着“雨轻风色暴,梅子青时节”是上片最为重要的两句:表面上是写时令,写景物,但用的是语意双关,说的
这首词是写爱情横遭阻抑的幽怨情怀和坚决不移的信念。
上片沉痛的回顾爱情遭到破坏,但无一语明说。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烘托、暗示,让读者自己去寻绎、领会。
“数声鶗鴂,又报芳菲歇。惜春更把残红折。”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,数声杜鹃的鸣啼,又报告烂漫春光将要凋谢。惜春人更想将那残花折。
起首就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,说它向人们报道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。从“又”字看,他们间融融泄泄的爱情已经不止一年了。可是由于遭到阻力,正和春天一样,来也匆匆,去也匆匆。春去,谁不惋惜呢?作者笔下的这位多情者则是“惜春更把残红折”。所谓“残红”,可以说是象征
张先以“不如桃杏,犹解嫁东风”及“云破月来花弄影”诸名句蜚声北宋词坛。在现存一百八十二首词中,内容涉及爱情、友谊、风土等多方面。尤其擅长写悲欢离合之情,能曲尽其妙。此词即是其中之一。
参考资料:完善
方山子,光、黄间隐人也。少时慕朱家、郭解为人,闾里之侠皆宗之。稍壮,折节读书,欲以此驰骋当世,然终不遇。晚乃遁于光、黄间,曰岐亭。庵居蔬食,不与世相闻;弃车马,毁冠服,徒步往来山中,人莫识也。见其所著帽,方耸而高,曰:“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?”因谓之方山子。
余谪居于黄,过岐亭,适见焉。曰:“呜呼!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,何为而在此?”方山子亦矍然,问余所以至此者,余告之故。俯而不答,仰而笑,呼余宿其家。环堵萧然,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。
余既耸然异之,独念方山子少时,使酒好剑,用财如粪土。前十有九年,余在岐山,见方山子从两骑,挟二矢,游西山。鹊起于前,使骑逐而射之,不获。方山子怒马独出,一发得之。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,自谓一世豪士。今几日耳,精悍之色,犹见于眉间,而岂山中之人哉?
然方山子世有勋阀,当得官。使从事于其间,今已显闻。而其家在洛阳,园宅壮丽,与公侯等。河北有田,岁得帛千匹,亦足以富乐。皆弃不取,独来穷山中,此岂无得而然哉?
余闻光、黄间多异人,往往佯狂垢污,不可得而见,方山子傥见之欤?